新股屢屢破發,這是一個現象,是為什么?
之前打新基本上是穩賺不賠,而且收益還有時候頗豐。
如今卻是動不動就破發了,可是中簽率似乎并沒有下降多少,中簽還是要憑運氣,不過現在憑運氣虧損倒是少見,還有這么多人堅持打新,是為什么?
我想到的原因有如下幾個:
其一,很多人的賬戶估計是設置了自動打新同時還配以自動繳款,這一點需要有相關數據支持才能判斷。從中簽率并沒有下降來看,自動打新設置這一點應該有較高的概率。
其二,每次中簽的概率其實不高,1%都不到,而要判斷哪個會破發,哪個不會,很難,所以,即使沒有設置自動打新,一般人每天打開賬戶,賬戶一般都會第一時間跳出來提示,是不是選擇一鍵打新,基本上還是全部都打,反正中的概率很低,所以也無所謂,而且中了之后,還可以考慮是不是要繳款。
其三,每次中簽之后,所需要繳的款其實并不多,即使破發,其虧損也沒有多少,所以也確實沒有看到有人因為這個破發而傷筋動骨的,所以中了簽一般都會選擇去繳款。
其四,還是有部分股票上市并不破發,雖然這點盈利相比之前已經少了很多,但是蚊子肉也是肉。
其五,雖然現在公司出現破發的概率越來越大,但是如今大多數股民的習慣還處在見新股就打的習慣之中,大部分人還沒有這個運氣中簽,因此,繼續打新還是默認選項。
不過,隨著破發的公司越來越多,破發的金額越來越大,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參與打新的投資者會越來越少,即使打新打中了,放棄繳款的人也會越來越多,這樣新股就有可能發不出來了,會出現越來越多完成不了發行由券商包銷的事情。
本來,新股發行價確定以后,作為投行的券商一般也要同時以發行價購買一定比例的股份,本來這個合約安排挺好的,這會令券商在定發行價時會定得更加合理一些,畢竟如果定得太高,最后破發,也會使得券商面臨著不小的損失。可是,如今券商投行在定發行價時,普遍都會高出市場預期不少,市盈率往往高出很多,這是導致破發的內在原因,畢竟發行價太高,發行即是價格的頂峰,不破發才怪呢,就像是一個舉不起多重杠鈴的人硬是要舉起超過自己能力的杠鈴,最終被壓垮就是必然的,而這些新股上市之后破發,破發之后繼續綿綿下跌就變得司空見慣了。
投行選擇定高價的內在理由,還是因為通過定高價發行,上市公司募集的資金就會更多,對于投行來說,其傭金是直接以募集資金的比例來提取的,而這個傭金最終是由投行的項目團隊瓜分的,所以這些投行做項目的,就有了天然做高發行價的動機,而至于發行價定高了,證券公司要按發行價購買新股,如果破發會導致損失,但是這個損失是由證券公司來負擔的,投行的項目團隊并不負擔此虧損。所以,對擬IPO公司進行發行輔導的投行項目團隊,依然會選擇高溢價發行,這樣他們的傭金收入才會更多。
所以,要解決這個問題,其實只需要變化一下制度安排就行了,即對于由券商按發行價包銷的新股,只要跌破發行價,其損失也由投行項目團隊來承擔就可以了,這樣,這些人在定發行價時必然會更為合理,不會動不動就定出天價。話說,當年以市盈率為標準限制新股發行價,導致新股上市之后總是連續無量漲停板,對解除市盈率標準的管制呼聲四起,如今市場詢價本來沒有什么可質疑的,但是因為這個制度安排上存在著嚴重缺陷,導致破發頻頻。如果因這個原因導致最后新股發不出來,也就意味著股票市場融資自然中斷,這個后果可太嚴重了。希望監管部門抓緊落實制度修改,補上漏洞。